敬師茶之茶學問- 茶裡有什麼成份?
一杯「敬師茶」,一片感恩心,感念諄諄教誨的師恩,奉茶敬師是優良的美德。
一杯「敬師茶」,一片助農心,感念默默耕耘的農民,幫助貴州茶農實現小康生活。
教聯會會員價﹕
20包裝/綠茶或紅茶﹕$88 / $58 盒
5包裝/綠茶或紅茶﹕$50 / $18 盒
購買方法﹕
請於辦公時間內親臨教聯會所 – 九龍旺角道33號凱途發展大廈17樓購買 (旺角站A2)
產品數量有限,售完即止,購買前請致電﹕29635191 查詢數量
簡介﹕
「敬師茶」茶園﹕
是屬於專供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的茶園,是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的高原生態茶園。茶葉採用寡日照、多雲霧、低緯度、高海拔山地優良品種茶樹的芽葉製成。
「敬師茶」紅茶﹕
外形緊細,呈顆狀,色澤褐黃;湯色橙紅,帶金圈;香氣純正悠長,帶果香;滋味酵厚,回味重;葉底勻嫩,富含「植物軟黃金」—-茶黃素,有助抗氧化、降血脂、軟化心血管、刮油解膩、促進消化等「護心養胃」等功能。
「敬師茶」綠茶﹕
外形緊細,呈顆狀,色澤翠綠油潤;湯色碧綠明淨;香氣清新醒神;滋味清醇爽口,回甘生津快;葉底勻嫩,富含天然的「抗氧化劑」—-茶多酚,有助抗氧化、抗衰老、防輻射抗癌、消脂降血壓血糖等功能。
沖泡方法﹕
熱泡法:以開心溫杯/水壼,多投茶快出湯,加入85°C左右熱開水,每3g-5g茶約50ml-150ml水,1-3泡10-15秒,4-7泡時間延長為20-25秒出湯。
冷泡法:冷泡茶同樣鮮爽怡人,用純淨水、礦泉水或涼開水均可,每3g-5g茶約50ml-150ml水,20-30分鐘後可飲用,放置1小時茶味更佳。
茶學問
為什麼冬天要多喝紅茶?
友人說:「喝完了『會跳舞的茶』—明前翠芽(綠茶)。冬天,主要喝紅茶。」他喝茶的確順應了季節,懂得養生之道。《黃帝內經》曰:「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天正是人體養藏的最好時刻,養生之道,貴在禦寒保暖,提高抗病能力。長輩常說冬天要進補暖身,故有「冬令進補,春天打虎」。
為什麼說冬天是喝紅茶的最好時節?冬天,氣溫低,寒氣重,生理機能降慢,陽氣漸弱,人體容易受濕寒入侵,很多人會感到手腳冰涼,腸胃容易不舒服,因而對能量與營養要求較高。紅茶是全發酵茶,大部分的茶多酚轉為茶黃素和茶紅素,茶性溫和,可以滋養陽氣,能夠增強身體禦寒能力。暖暖的茶湯入口,有護胃暖胃的作用,可暖和身體。
冬天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致死率也高。天氣寒冷,血管會收縮,容易引起心梗、腦梗。同時,我們飲食所吸收的熱量和油膩也會偏高,如喜歡吃火鍋,這些都會影響血壓、血脂,引發心血管疾病。天氣冷,傷風感冒也多。已有醫學研究報告和經過臨床試驗,驗證紅茶中的茶黃素具有調節血脂,有抑制動脈硬化,增強毛血管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茶黃素有較強的殺菌和殺病毒、消炎作用,能降低流感病毒的感染力,有預防感冒的作用。
天氣冷,喝一杯紅茶、紅糖紅茶、牛奶紅茶、檸檬紅茶、紅棗紅茶、生薑片紅茶是不錯的選擇!
七碗茶 七重境
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的詩曰:「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趙老以茶禪入詩,引用了趙州公案中唐代高僧從諗禪師—「吃茶去」,化用了唐代文學家、詩人,被尊稱為「茶仙」盧仝的「七碗茶」詩意。《七碗茶歌》,反映了品茗的七重境界,更是人生的七重境界,為後世茶詩中引用頻率最高。
《七碗茶歌》是盧仝在隱居時所做的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最廣為傳頌的一部分。「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發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七碗茶,七重境。
- 第一重,「喉吻潤」是感官境,茶水滋潤嘴唇、口腔和喉嚨,直接感受到喝茶的體驗。
- 第二重,「破孤悶」是心理境,從滋潤身體,到破除孤獨和煩悶,喝茶能平和人的心境。
- 第三重,「搜枯腸」是思緒境,喝茶使人思路開達,靈感迸發,思緒通暢,能寫五千卷的文字。
- 第四重,「發輕汗」是精神境,喝茶令人毛孔開,發輕汗,一生中的不平的愁事和壓抑隨之散發,精神得以慰藉。
- 第五重,「肌骨清」是重生境,喝茶令人脫胎換骨,當精神不再為塵世間的不平事受困擾,肌骨將如同被清洗一樣獲得重生的感覺。
- 第六重,「通仙靈」是靈氣境,喝茶令人崇尚自然,待人處事接物順其自然,自然而然散發出為而不爭的仙靈氣息。
- 第七重,「清風境」是仙人境,兩腋生風,可如仙人乘風而行。
蘇東坡詩云:「何需魏帝一丸藥,且進盧仝七碗茶」。無需仙丹妙藥,只飲七碗茶,感悟天道,人生處處是仙境。飲茶為健康,品茗是修行,健康求長壽,修行為永生。洞察世事,修行人生,我們可到幾重境?
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什麼有茶?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鯗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元代的元劇《劉行首》:「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當家的辛苦。自元代起有不少的劇、詩、詞等用「柴米油鹽醬醋茶」表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什麼有茶?沒有酒?「米」指的就是糧食,百姓若沒有足夠的糧食,用什麼來釀酒呢?故沒「酒」。「茶」在唐代及之前的朝代主要興盛在官家及與文人等,民間雖有飲茶,並未流行茶文化。「家不可一日無茶」,自宋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逐步形成。宋代朱彧《萍洲可談》:「今世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此俗遍天下。」
宋代歷代皇帝好茶,飲茶是朝廷的風尚。宋徽宗趙佶親著《大觀茶論》,更進一步奠定了茶禮在國家禮儀中的規範,從內政到外交都有各式各樣的茶禮,茶在祭祀神靈到宗朝拜祀中也成必備之物。上行下效,民間各種關於飲茶和茶文化的著作也盛行,茶禮成為民間百姓家不可或缺的茶文化,其生機勃勃不僅在中原流行,也影響了少數民族,並有的延續至今。比如:鄰里搬家要獻茶;有客來要敬茶;婚姻的三茶六禮的三茶(訂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圓房時要合茶)、向雙方父母或長輩跪下奉茶。
柴米油鹽醬醋茶,雖是七種日常生活物質,卻蘊含了生活的三種層次:柴米油鹽是第一層—日常生存層,是最基本的生活物質;醬醋是第二層—生活調味層,在第一層的基礎上,追求更有滋味的生活;茶是第三層—精神文化層,百姓只有第一層和第二層得到滿足了,生活安穩才能藉着茶這一物質實現人生貴自在的精神文化層。「柴米油鹽醬醋茶」出自文人,所包涵的「茶」,實際上是對讓百姓享有美好生活的期許。
什麼是公道杯?
朋友問:「為什麼要將泡茶的茶水湯先倒進一個分茶器,再分到各小杯,而不直接倒給小杯?這樣不就更省事嗎?」分茶器名為公道杯,又稱茶盅、茶海、勻杯。公道杯是我們在泡茶的過程中常備的茶具之一,用來盛放茶湯,避免茶葉久泡導致苦澀,也可讓茶湯降到適宜的溫度。
試想想,一壺茶,如果直接倒進小杯,先倒出來的茶淡,後倒出來的茶濃,每一杯的茶濃淡不一樣,掌茶人會否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為難?品茶者會否覺得受到不同的待遇,而心有微言呢?公道杯被稱為茶海,如海納百川,不分大小支流,倒進來的茶湯均勻濃度後,再均分茶湯給各小杯,故又稱勻杯。
公道杯令品茶升華至茶德思想的層面。「公道人情兩是非,人情公道最難為」,公道杯令均分茶湯不再受人情所難。在茶席上,不論眼前茶友的身份和出身如何,都是一視同仁,順承「公道」精神,茶友們同受平等對待,喝到同一濃度的茶湯。
現在所用的公道杯,原名叫茶盅,因均分茶湯而被稱為公道杯。公道杯則另有典故。相傳,明朝朱元璋命景德鎮御器廠所製的九龍公道杯—賜酒器,讓將臣可視自身功勞多寡定斟酒長短,他們卻不知此酒器設計上讓滿斟者的酒慢慢偷溢走,最後只能得不償失,而適斟者可盡享甘醇。朱元璋用以警告將臣「謙受益,滿招損」。「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人生如此。
什麼是三才杯?
梁實秋散文《喝茶》一文說,「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無獨有偶,魯迅也有散文《喝茶》,「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用蓋碗泡茶是文人茶客的愛好,因有寓意,也實用。
蓋碗,是由茶蓋、茶碗、茶托三件為一套的茶具。茶托,又稱茶舟,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由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明的。因爲原來的茶杯沒有襯底,常常燙著手指,於是崔寧之女就巧思發明了木盤子來承托茶杯。爲了防止喝茶時杯易傾倒,她又設法用蠟將木盤中央環上一圈,使杯子便於固定。這便是最早的茶舟。之後,蓋碗的設計日新月異,蓋碗茶文化由此而生。
《三字經》有曰,「三才者,天地人。」蓋碗,茶蓋寓為天,茶托寓為地,茶碗寓為人,故又稱「三才碗」,「三才杯」。茶,是人在草木間,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蓋碗,是人在天地間,都是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用蓋碗泡茶,象徵著人行天地間,頂天立地,光明磊落;寓意天地人和,和合圓滿。
使用蓋碗泡茶更易於掌握沖泡濃度,觀湯色,聞茶香,賞欣泡開的茶葉底,蓋碗也比茶壺容易清洗。專業的評茶人在評審、對比茶,蓋碗是標配。蓋碗泡茶簡單的方法:開水燙碗,放置茶葉,盛水加蓋,沁茶出湯。茶湯濃淡,可調整沁茶時間,或用茶蓋刮碗里水面,使茶葉在碗中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
為什麼新年要送茶禮?
農曆新年,即春節,一年之歲首,講究喜慶吉利。從古至今,新年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團圓節日,家人團聚,走親訪友,《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文明古國,中國人拜年賀節,禮尚往來習俗由來已久,維繫著彼此的情感,促進社會的凝聚力。送禮,送茶禮,是自古以來中國外交的「國禮」,也是民間佳節親友間送禮的佳選。
送茶=送文化。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茶文化是盛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核心之一是「和」的文化,兼容並蓄、和氣善達的尚茶精神一直流傳。以茶為禮,傳遞著以和為貴、一團和氣,和氣生財的新年祝願。新年和茶葉同樣都是文化象徵,新年送茶送的就是文化的延續和傳承。
送茶=送健康。有史以來,茶就有解毒的藥用,「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茶。唐代陸羽《茶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痛、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也」。茶是養生保健飲品,茶含有豐富的營養素,茶多酚、茶胺酸、茶多醣等,具有清除體內毒素,調整人體代謝、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抗輻射等功效。「身體健康」是最常聽到新年祝福詞,送茶就是以行動表示對親朋好友的祝願。
送茶=送實用。送禮有時候也是一件煩惱事,什麼禮物最合適對方?就算對方不喝茶,新年以茶待客,絕對符合禮儀。喝茶是享受,既有精神文化的意境,也有健康養生的效用。一壺茶,可供眾人共同飲用,一盒茶,可以飲上一段時間,讓對方可以長時間切身感受到您的誠意。
至於送什麼茶作為新年禮物?各有所好!我的選擇是紅茶,一,順應寒冷季節的養生之道;二,符合新年的紅色喜慶文化;三,新年零食熱量多,飲食偏油膩,紅茶中的茶黃素具有調節血脂,抑制動脈硬化,增強毛血管等功能。
盛載情誼的寶塔茶詩
《一七令‧茶》唐‧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寶塔詩雛形見於隋朝。寶塔茶詩,形如寶塔,從一言至七言,故《一七令》,第一句既是立題,規定了全詩描寫的對象和範圍,又是音韵,之後每一句都各自成對,其他六對,都是隔句押韵。
唐朝大臣,文學家元稹作這首寶塔茶詩,是在送別好友白居易的宴席上。白居易先作一首《詩》,以「一言至七言」的形式出題,之後每人自賦一首。元稹則以《茶》為題,短短的55個字,從茶的本性說起,逐層推進到茶的境界,把白居易比喻為「茶」,詩句里又寄托了他對白居易的稱讚和祝福,濃縮了倆人深厚的情誼。
元稹稱讚白居易的優秀和才氣如茶,是茶樹的香葉,如嫰芽般上品。「慕詩客,愛僧家」是倒裝句,茶受詩人和僧人慕愛,茶在當時是雅俗同愛,如白居易為官和詩作都廣受人們歡迎。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形象地描繪出唐朝品茶文化的實境和意境。唐朝的茶葉是製成餅保存,人飲茶要先「碾茶」,再紗羅篩出茶葉,放進銚釜中煎煮,見色澤出了「黃蕊色」,盛入碗中,在品茶前,先轉動碗以觀茶沫形成的漂亮茶花。元稹眼中的白居易,白玉象徵高尚的君子,紅紗猶如上等的人品,黃蕊色是金黃色的正氣,經過煎熬仍可顯現令人喜歡的光華。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表面反映了喜愛品茶是不分晝夜的,在此元稹表達了時時刻刻支持白居易。「洗盡古今人不倦」,元稹是安慰白居易,品茶可洗盡人生不如意事。品碗茶,去倦意,解醉意,「將知醉後豈堪誇」,意指眾人皆醉,唯白居易獨醒。元稹表達了對白居易仕途上的肯定。
大紅袍是紅茶嗎?
茶友拿了武夷山的大紅袍來,說:「這個紅茶味道很好,我們一起品嘗。」我說:「大紅袍茶葉不是紅茶。」茶友感到詫異。大紅袍被誤認為是紅茶,原因有:1. 茶的名字有「紅」字;2. 茶葉顏色烏黑或褐色;3. 茶湯呈深紅、赤金或褐紅,因而,大紅袍讓人感覺是紅色的茶,自然就想起紅茶。
辨別茶葉屬於六大茶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中的哪一類別,不能從簡單地從茶葉的命名、茶葉的顏色和茶湯來分辨。六大茶類是六大典型的製作工藝過程。
紅茶是全發酵茶,發酵是紅茶製作工藝的關鍵。大紅袍不是紅茶,而是屬於青茶,或稱為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還有水仙、鳯鳯單樅、凍頂烏龍,鐵觀音等都屬青茶。青茶重要的工藝是做青﹝搖青﹞,將萎凋後的茶葉放在搖青機或篩子中搖動,葉片間,葉片與搖青機或篩面相互碰撞摩擦,葉緣細胞受損,從而促進酶促氧作用。
茶友問:「為什麼沖泡大紅袍時,常出泡沫?」泡沫是主要是因為茶葉含有茶皂素和茶葉里的果膠所產生的。茶皂素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喝大紅袍時,會聞到一股焦糖咖啡的焦香﹝火味﹞,這與焙火有關,焙火程度越高,時間越長,焦香便會越濃郁。輕焙火的大紅袍茶葉能看到綠色,中高焙火的則轉為烏黑。
被譽為茶道君子有哪些?
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皆喜好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梅花傲而不俗,「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蘭花幽而不病,「纖秀蕙蘭無媚骨,耐存寂寞始芬芳」;竹子輕而不佻,「生挺凌雲節,飄搖仍自持」;菊花麗而不嬌,「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把梅、蘭、竹、菊譽為「四君子」,是托物寓志,蘊含的是君子的氣節,崇高人格和價值理念。君子有氣節,修身養性,律己從仁。
茶具中有「六君子」,茶則(茶勺)、茶匙(茶刮)、茶夾(茶鑷)、茶通 (茶針)、茶斗(茶漏)、茶筒,六樣泡茶的輔助用具也被譽為「茶道六君子」,猶如六名從茶意境走出來的風姿斐然、氣量軒昂的君子,各有其用途與意涵。
- 茶則,量取茶葉,盛茶入壺時所用。則者,量也,准也,講準則。
- 茶匙,挖取壺內已泡過的茶葉,免用手清潔。飲食之用,追求潔淨。
- 茶夾,夾取茶杯,或洗茶杯,或給茶友,防燙手,講衛生。夾者,相扶相持,方能成事。
- 茶通,疏通茶壺,防止壺嘴被茶葉塞住。通則暢順,以己利人。
- 茶斗,置於壺口,可令茶葉悉數倒入壺中,免浪費。茶是辛苦得來的,要懂珍惜。
- 茶筒,收納其他茶具,是上述「五君子」之家。茶之道,人之道,多包容。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追出—內外兼修的理想,人生的至高境界。花中有「君子」,茶道有「君子」,把一種人格力量,一種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內涵注入茶具之中,增添雅興,修身養志,展示對高尚品格的追求。
—————————————————————————————————————-
春茶貴在哪裡?
春茶,顧名思義,是春季採摘並製成的茶葉。按二十四節氣,春季分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6個節氣,採製茶的時間隨著各地氣候而異,還可細分為頭採、頭春、(清)明前、(清)明後、(穀)雨前、(穀)雨後等茶的。為何說「春茶貴如油」?
貴在營養豐。茶樹經歷冬季休養生息,厚積各種養份,在春季薄發出新芽。春季的溫差大,有助於氨基酸的合成和積累,春茶由新芽葉製成,蛋白質含量最高;茶葉含有大部份人體不可或缺的維生素,春茶中維生素含量最高,保護最好。
貴在品質佳。冬天嚴寒,病蟲害少,春天茶芽萌發時,無需施肥和滅蟲,茶葉無污染。喝茶為健康,喝春茶更安全、更衛生、更放心。茶因香而「貴」,春茶鮮香濃烈和口感鮮爽滋味。
貴在形態美。春茶芽葉肥厚,葉質柔嫰,外形條緊結重實。綠茶色澤翠綠,紅茶烏潤。
貴在物以稀。茶樹生長受天氣影響,「倒春寒」、「旱春」、「雨季」等可能令茶農辛苦付諸東流。如湄潭翠芽,一斤春茶需要60000至80000顆鮮茶芽,即茶農要採摘這麼多次才能製成。故有「一兩春茶一兩金」的說法。
貴在春如意。「一年之計在於春」、「四季如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愛茶人愛春茶,春茶除了上述之貴,更有著每個人嚮往春天的意境和情懷。
一盞春茶 滿溢春意
泡一杯春茶「會跳舞」的湄潭翠芽,輕啜茶湯,鮮爽溢口,清香滿腮。讓自己閑適下來,融入唐代政治家、文學家李德裕的《憶平泉雜咏·憶茗芽》所述春茶養生之妙,「谷中春日暖,漸憶掇茶英。欲及清明火,能銷醉客酲。松花飄鼎泛,蘭氣入甌輕。飲罷閑無事,捫蘿溪上行。」
愛茶人一盞春茶入口,如一種儀式開啟了春天。學茶人仿傚和追憶古代文人春日茶席品春茶。春日茶席是一種重要的儀式。唐代詩人、官員呂溫有著名的春日茶席詩—《三月三日茶宴序》云:「三月三日,上巳禊飲之日也。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愛庭陰,清風逐人,日色留興。臥指青靄,坐攀花枝,聞鶯近席而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雖玉露仙漿,無復加也。」
三月三日是上巳節,有各種的祭祀儀式和習俗。春遊踏青是文人喜好的習俗,相聚在這天品嘗春茶,吟詩作賦,感受天人合一。呂溫生動描繪了春意盎然的景色,與席者無拘無束,有人「卧指青靄」,有人「坐攀香枝」,黃鶯與人同樂不願飛走,紅色花蕊紛落,拂衣也不散,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茶宴畫。此時將一壺琥珀色的香茶,倒進乳色素杯,香沫令人神清氣爽,就算是「玉露仙漿」名酒,也無法比擬。
愛茶人愛春茶,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從立春到穀雨,是一年四季中最有生機與活力季節。春茶一杯,滿懷春日,滿足對未來一年的想像和期盼,無論在什麼季節里,往往會不知不覺有一份春光明媚的印記回憶,有一種四季如春的精神嚮往。
春回大地,萬物甦醒,萬象更新。飲春茶有三得:一得盡享春茶養生之妙;二得爽朗天地精神氣;三得一年的期許和祝福—煩事盡是茶杯裡的風波,看透了便有春風得意的一年。
茶裡有什麼成份?
喝茶有益健康,一片茶葉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份,也有對人體有保健和藥用價值的成份。浙江大學茶研究所所長王岳飛在一個電視節目上說:「茶里面有七百多種成份。」主要以下幾類。
- 茶多酚﹕茶多酚類物質是茶葉保健功能的首要成份,是自然界中最強有力的抗氧化劑之一。茶多酚決定茶葉色、香、味。
- 蛋白質和氨基酸﹕茶葉中的蛋白質能通過飲茶被直接吸收利用的水溶性蛋白質含量約為2%,大部分蛋白質為水不溶性物質,存在於茶渣內。茶葉中的氨基酸種類豐富,多達25種以上,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中有六種。氨基酸決定茶葉鮮爽味。
- 生物碱﹕生物碱如咖啡醎佔茶葉乾物質總量2%至5%,易溶於水,是形成茶葉滋味的重要物質。
- 糖類﹕茶葉中的糖類有單糖、雙糖、澱粉、果膠等。果膠有於於茶葉加工過程中揉捻成形,且跟茶湯粘稠度等有關。
- 維生素類﹕茶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水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C、維生素B類(B1、B2、B3等)、維生素P和肌醇等。脂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維生素K等。
- 礦物質﹕茶葉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主要是磷、鈣、鉀、鈉、鎂、硫等;微量元素主要是鐵、錳、鋅、硒、銅、氟和碘等。這些元素對人體的生理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經常飲茶,是獲得這些礦物質元素的重要渠道之一。
—————————————————————————————————————-
茶與酒的文明兼容
國家主席習近平愛茶已是中外皆知,以茶為禮,以茶待客,以茶為題更是常見於習主席的外交往來之上。
故事:茶與酒的文明兼容
背景: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荷蘭海牙舉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會,對歐洲四國,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並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
時間:2014年4月1日
地點: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內容:習主近向比利時國王、首相、使節、學院主席、院長、老師、學生等發表重要演講。
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巧用「茶與酒」論述中歐關係時論道:「我們要建設文明共榮之橋,把中歐兩大文明連接起來。中國是東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歐洲則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正如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一樣,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並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國主張和而不同 ,而歐盟强調多元一體 ,中歐要共同努力,促進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茶文化是中國文明之一,傳入歐洲,深得歐洲人喜歡;啤酒文化是歐洲的文明之一,傳入中國,深得中國人喜歡。茶與啤酒連接了中歐兩大文明,相互兼容。茶與啤酒都是人民所愛,既可尋得知己,又能品味人生,文化相融,民心相通。習主席是我們學茶人的學習榜樣。習主席是真正的愛茶之人,才能巧妙地以茶為題,把茶文化運用在對外貴和天下的外交理念。世界文明是多彩多姿的,當文明實現「和而不同」「包容並蓄」,就能如習主席所言「促進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同理,若要人像我,除非兩個我。眾生皆不同,執我己念,求諸他人,難免造成紛爭,同時也是為難自己。茶和天下,品茶品味品人生,專心綻放自己,足矣!